利用2008年全年天津市渤海湾西岸的14个自动气象站逐小时和地面常规资料,采用统计分析方法,研究了城市热岛效应对海陆风特征的影响。结果显示,在强热岛条件下,渤海湾西岸海风发生频率较低,且阻碍了向内陆的传播;而在弱热岛条件下,内陆站海风频次较高,但风速相对较小。城市热岛效应还推迟了周围郊区站海风的开始时间,缩短了海风持续时间。此外,城市站的海风风速与热岛强度呈负相关,但热岛效应对陆风风速的影响较大。
渤海湾西岸城市热岛效应对海陆风特征的影响分析(2013年)
相关推荐
水陆临界地形下输电铁塔风状况的风场分析(1988年)
利用南京燕子矶及大厂区两个过江输电铁塔上的风速梯度观测数据,探讨了中性稳定条件下水陆临界地形对不同风向扇面的铁塔风场特征的影响。统计分析显示,在水平尺度2000米范围内,水陆临界地形对下风向铁塔风场特征的影响与铁塔距离水陆临界地形的水平距离之间存在一定的比例关系。根据所采集的资料和统计结果,这种比例约为1/10。
统计分析
1
2024-07-29
色散效应对放大自发辐射噪声统计特性的影响
通过求解包含色散效应的福克-普朗克方程,该研究分析了放大自发辐射 (ASE) 噪声的演化及其概率密度函数,揭示了非线性相移的产生机制。研究发现,非线性效应对 ASE 噪声具有显著影响。在非零色散位移光纤和色散补偿光纤构成的传输链路中,ASE 噪声因非线性效应而增强。具体而言,ASE 噪声的实部减小,而虚部大幅增加,导致与 ASE 噪声虚部相关的非线性相移出现。 信号强度的变化会引起 ASE 噪声和非线性相移随时间波动。此外,信号强度还会导致 ASE 噪声的概率密度函数呈现非高斯分布(出现边带),进而导致超过 1 dB 的加性误码率 (BER)。
统计分析
4
2024-05-15
辽宁省热带气旋登陆特征统计分析 (2012年)
根据1949至2010年的热带气旋年鉴资料和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对过去62年来辽宁省登陆的热带气旋的形成地、移动路径、登陆地点、登陆强度以及登陆后的影响时间等进行了详细的统计分析,以揭示其活动特征。统计结果显示,1949至2010年间共有18次热带气旋影响了辽宁省,其中66%的情况下登陆时为热带低压(TD);61%的气旋在08至20时段内登陆;78%的情况下在辽宁省内活动时间为6至12小时;89%的气旋在进入黄渤海后再次登陆辽宁省,其中大连市成为最常被影响的地区;33%的气旋在登陆辽宁省后迅速减弱并消失。气旋的主要移动路径包括东北向、偏北向和西北向。
统计分析
3
2024-07-17
2013年河北省降水性层状云的宏微观特征分析
利用2009年春秋季间河北省17次飞机宏观观测资料及相应的PMS云微物理探测数据,经过回放处理、筛选和计算,统计分析了河北省降水性层状云的物理特征。研究结果显示,该地区的降水性层状云主要由Ns、Sc、As等多层云系组成,并常伴有干层结构。云底平均高度为2002米,过冷层厚度为1106米,0℃层高度为3811米。在微物理方面,云滴数浓度平均为54.6 cm-3,平均直径为8.64 μm;云粒子浓度和尺度均比20世纪90年代有所减少。此外,统计计算显示,液态水含量达到0.13 g・m-3,远高于过去几十年的平均水平。
统计分析
2
2024-08-02
自主海陆空机器人的Finsler几何距离计算与群协作
群机器人之间的距离协调水平可以在一个简单的芬斯勒空间中计算。这个版本的程序使用超级太阳辐射模型来计算邻居之间的距离,并结合天鹅飞行模型计算群体之间的有效距离,作为每个机器人协作的奖励。该方法适用于名为Selabot协调的大量海陆空机器人。
Matlab
0
2024-08-19
2013年Redis实战详解
1.2013年Redis实战详解;2.英文原版资料[2013年/PDF];
Redis
0
2024-09-13
电网频率响应的负荷突增应对常规电厂与风电厂的MATLAB开发
电网由传统发电厂和风力发电厂构成。使用相量模拟方法评估电网的频率响应。
Matlab
0
2024-09-28
近40年南澳县风力特征分析(2010年)
利用1970年至2009年南澳县气象站的风向和风速记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近40年来南澳县的年平均风速为3.7米/秒,秋季最高,冬季次之,夏季最低;年平均最大风速为13.8米/秒,春季最高,冬季次之,夏季最低;年平均大风日数为68天,冬季最多,夏季最少。此外,近40年来的年平均风速、平均最大风速和年大风日数呈现逐渐减少的趋势。大风日数的年内变化呈现一峰一谷的模式,以ENE风向最为频繁,其次是NNE和NE风向,偏西风最少。
统计分析
3
2024-07-16
黄山云海的天气气候特征分析(2005年)
利用黄山气象站1956~1995年的40年地面气象观测数据,分析了黄山云海的时空分布特征,以及云海与测站温度、湿度、降水和风的关系。研究结果显示,黄山年平均云海出现次数为223.85次,年际差异显著,最多的年份达到370次,最少的年份仅有105次,且存在准12年周期的低频变化。每个旬内出现大于等于8成云海的日数与测站逐旬平均气温序列的相关系数为-0.89(-0.83),与逐旬平均相对湿度序列的相关系数为-0.69(-0.61)。此外,黄山云海的形成通常伴随前一天或当天的降水事件。研究还统计分析了各月大于等于8成云海与风的关系。
统计分析
2
2024-0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