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水分析

当前话题为您枚举了最新的 降水分析。在这里,您可以轻松访问广泛的教程、示例代码和实用工具,帮助您有效地学习和应用这些核心编程技术。查看页面下方的资源列表,快速下载您需要的资料。我们的资源覆盖从基础到高级的各种主题,无论您是初学者还是有经验的开发者,都能找到有价值的信息。

土壤水分入渗实验及其动态分析
土壤污染问题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为研究污染物在土壤中的迁移规律,首先需要了解水分在土壤中的入渗过程。本实验设计了5组实验,探讨了水分在非饱和土壤中的入渗特征,记录了不同位置水分含量随时间的变化。通过数据绘图进行统计分析,总结了水分在非饱和土壤中的入渗规律。所有实验器材均根据实验需求设计,用于方便土柱内含水率的测定和数据记录。
辽宁人工增雨示范区降水云系与降水量分析 (2006年)
通过统计分析辽宁人工增雨示范区1980至1999年间5至10月不同强度降水的降水次数和降水量特征,发现降水时长与降水次数呈反比关系,降水时长越长,降水次数越少。同时,降水时长与降水量的关系呈现不规则波动,特别是2至8小时的降水量对总降水量贡献最大,占总雨量的66%。
黑土土壤水分光谱特征与模型分析
为了揭示土壤水分对土壤反射率的影响机理,并为其他土壤参数遥感监测提供理论支持,本研究以吉林省德惠市黑土野外和室内高光谱反射率为研究对象,运用光谱分析和统计方法,分析了土壤水分的光谱特征。研究建立了土壤水分光谱模型,发现土壤光谱反射率在400~2500nm范围内主要有5个吸收谷,随着含水量的增加,这些吸收谷的面积也随之增大。此外,对未翻耕土壤和秸秆光谱反射率的分析表明,其在前两个吸收谷附近没有明显的吸收特征,而未翻耕土壤的特定光谱特征可用于判别土壤是否翻种。综上所述,本研究通过分析土壤表层0~5cm的含水量与反射光谱,深入探讨了土壤水分光谱的特征与模型。
小波功率谱在降水和气温周期分析中的应用
小波功率谱被广泛应用于对降水、气温等周期性变化的分析中。
沈阳两次降水过程能见度变化分析(2014)
研究分析了 2011 年 7 月 29 日至 31 日和 8 月 27 日至 29 日沈阳两次降水过程的能见度变化特征。 7 月 29 日至 31 日降水以短时强降水为主,而 8 月 27 日至 29 日降水持续时间较长。两次降水过程初期,降水对颗粒物清除效果显著,能见度提升;后期随着降水强度增加,能见度反而下降。7 月 29 日 00 时至 31 日 23 时期间,降水过程使得颗粒物质量浓度一度降至 5μg·m-3 左右。研究还分析了能见度与降水强度、PM10、PM2.5、PM1.0 质量浓度、风速和相对湿度等气象要素之间的关系。
2013年河北省降水性层状云的宏微观特征分析
利用2009年春秋季间河北省17次飞机宏观观测资料及相应的PMS云微物理探测数据,经过回放处理、筛选和计算,统计分析了河北省降水性层状云的物理特征。研究结果显示,该地区的降水性层状云主要由Ns、Sc、As等多层云系组成,并常伴有干层结构。云底平均高度为2002米,过冷层厚度为1106米,0℃层高度为3811米。在微物理方面,云滴数浓度平均为54.6 cm-3,平均直径为8.64 μm;云粒子浓度和尺度均比20世纪90年代有所减少。此外,统计计算显示,液态水含量达到0.13 g・m-3,远高于过去几十年的平均水平。
卫星降水在地表水文中的应用
尽管有越来越多的高分辨率空间系统用于测量降水,但这些产品在地表水文中的实际应用案例却很少。本书通过涵盖科学和实用问题来改变这一现状。来自多个领域研究人员的贡献,重点评估高分辨率卫星降水产品在地表水文中的潜力、实用性和应用。书中关注降水产品算法的演变、这些产品在世界各地的精度评估以及这些产品在各种决策支持系统中的应用。本书位于卫星降水和地表水文应用的交接点,深入探讨了在水文应用尺度上相关的问题,为从业者、研究人员和研究生提供了非常有用的信息。
国际土壤水分监测网络:现状与更新
国际土壤水分监测网络持续发展,提供全球土壤水分数据,助力研究和应用。
煤中水分检测方法的比较研究卡尔费休电量法与空气干燥法对比分析
本研究采用F检验法和T检验法对卡尔费休电量法与空气干燥法测定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卡尔费休电量法在检测煤中水分方面具有较好的精密度和准确度,是一种快速且准确的检测方法。
南京周边地区夏季对流云降水的雷达回波特征与人工增雨分析
利用1998~2002年南京713数字化天气雷达资料,对南京周边地区(距南京150 km范围内)7、8、9三个月所有有高显的对流云降水回波进行了统计分析。统计结果显示,南京及其周边地区夏季对流云降水回波以带状为主,占比超过58.2%;其次是孤立的对流云降水回波,占22.6%。在高显上,回波顶高在0°C层以下的降水回波较少,不到10%;0℃~-10℃之间占11.7%;-10℃~-20℃之间占15.3%,20℃以上的占63%以上。这些结果揭示了南京及其周边地区夏季对流云降水的特征,为人工增雨提供了分析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