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均值聚类,通常称为K均值算法,是一种广泛应用的无监督学习方法,主要用于数据的分组或聚类。其核心思想是将数据集划分为K个互不相交的类别,使每个数据点都属于离它最近的类中心所代表的类别。在此过程中,类中心通常是类别内所有点的几何中心(即平均值)。K均值算法的关键步骤包括:
1. 初始化:选择K个初始质心,质心可以随机选取数据集中的点,或基于其他策略。
2. 分配阶段:对每个数据点,计算它与所有质心的距离,并将其分配到最近质心所代表的类别。
3. 更新阶段:重新计算每个类别的质心,作为该类别内所有点的平均值。
4. 检查停止条件:如果质心位置未改变或达到设定迭代次数,算法停止;否则,返回步骤2。
实验六的目标是帮助学生深入理解C均值聚类的原理,并通过实际操作熟悉算法实现流程。在模式识别中,K均值算法可发现数据内在结构,如用户群体、市场细分、图像分割等。此外,还被用于降维、异常检测等多个领域。
在进行C均值聚类时,有几点需要注意:
-
K的选择:K值直接影响聚类结果,选取过大可能导致过拟合,过小则信息丢失,常用肘部法则和轮廓系数等方法。
-
数据预处理:K均值对尺度敏感,需对数据进行标准化或归一化处理,确保特征处于同一量级。
-
局部最优问题:K均值可能陷入局部最优解,可通过多次运行并选取最佳结果缓解。
-
数据分布:K均值假设数据类别内是凸的且形状类似,其他形状的数据效果可能不佳。
通过“实验六C均值聚类.docx”文件,学生将掌握实验步骤、代码实现与结果分析,更好地理解C均值聚类算法的应用。实践中,不断调整优化算法参数,结合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是提升算法理解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