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软煤层受复杂成煤地质因素影响,煤层顶板不稳定,易冒落,难以控制,经常发生冒顶事故。为实现三软煤层工作面的安全高效,以典型三软煤层工作面为例,利用液压支架的矿压观测实测数据,运用统计分析法对液压支架适应性进行了分析研究。
典型三软煤层工作面液压支架适应性分析案例研究
相关推荐
四柱液压支架适应性分析及优化研究
针对口孜东矿121302工作面使用的四柱支撑掩护式液压支架适应性较差问题,详细统计分析了矿压和支架受力特点。基于平面杆系建立了支架的力学模型,推导出支架极限外载荷大小和分布区间的解析表达式。研究发现,支架外载荷需与顶梁和底座合力相匹配,否则支架将无法保持稳定状态。根据前后排立柱的工作阻力和拉力分布,划分了五个区域,并分析了工作阻力分配比例及摩擦因数对支架适应性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调整立柱工作阻力分配比例和优化中缸环形面积可以显著提高支架的适应性。
统计分析
9
2024-08-31
三交河矿2-512大采高工作面矿压显现规律与支架适应性研究
如果你在做矿山开采相关的工作,是关注工作面矿压变化和支架适应性的研究,这篇《三交河矿 2-512 大采高工作面矿压显现规律与支架适应性研究》会有用。文章通过矿压监测站数据,揭示了工作面覆岩运移规律及应力分布,还统计了支架在回采过程中各个阶段的力学状态,像初撑力、工作阻力和末阻力的变化。如果你想知道如何优化支架管理或者怎么应对矿压突变的问题,这篇研究会给你多启发。是,文章明确指出了初次来压步距和周期来压步距的具体数值,了不少实际的操作经验哦。
统计分析
0
2025-06-12
快速掘进工作面煤层底板高程动态预测的研究试验
为了实现快速掘进,必须构建高精度的掘进前方二维地质模型。本研究以沁水煤田某矿区XY-S工作面为例,利用三维地震解释数据,结合巷道掘进中实测的煤层底板高程信息,动态更新三维地震速度场,精确预测掘进前方煤层底板的高程。研究结果表明,通过实时更新煤层底板高程,更新地质剖面,掘进前方预测误差逐步减小,特别是在实测点前方25 m和50 m范围内,预测精度显著提高,最小绝对误差分别为0.2 m和0.45 m。未来若能增加实测数据密度和均匀性,预测精度将进一步提升,为快速掘进提供更精确的导航数据。
统计分析
9
2024-08-28
较薄煤层工作面工艺方式选择及参数优化的研究
通过对8011工作面采煤机的割煤速度、空刀速度、端头等待时间及工作面长度等工序实测数据的统计分析,揭示了各工序的分布规律,并模拟了各工序与循环作业时间的关系。经过深入分析,得出了重要的优化结论。
统计分析
13
2024-07-17
综采工作面覆岩裂隙演化特征研究
在采动影响下,综采工作面覆岩裂隙的空间分布对矿井突水灾害防控和瓦斯抽采具有重要意义。以潘二矿18111工作面为背景,采用相似物理模拟、数值模拟及理论分析,研究了裂隙的分布演化规律和导水裂隙的发育高度。研究发现,随着工作面的推进,工作面两端存在裂隙聚集带,裂隙发育高度较大且多以大角度裂隙为主。数值模拟和相似模拟试验结果表明,裂隙发育角度呈现区域性分布特征。综合分析结果显示,导水裂隙的发育高度约为54~60.8米。这些研究成果对类似工程条件下的裂隙演化特征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统计分析
11
2024-08-17
深孔注浆加固技术在松软煤层大采高工作面中的应用
深孔注浆的加固方案,真的是煤矿采高作业里的一个实用利器。长平矿的现场试验挺有意思,他们不是凭感觉来注浆,而是专门挑了一个叫“超前支承压力弹性增强阶段”的时间点下手。听着拗口,但其实就是说,在煤层还没完全松的时候就先把浆打进去,能更稳住煤壁,避免后续片帮和冒顶。
合理注浆范围控制在工作面前方 30~40m,压力控制在10~12MPa,听着像是参数死板?其实还蛮灵活的,按现场煤体状况微调就行。嗯,这种预应力的思路,对那种节理裂隙发育的松软煤层,真的挺管用。
再提一句封孔和堵漏这块,他们也不是直接就封,而是边注边观察压力回弹,再来判断堵得怎么样。还统计了注浆前后的煤壁稳定数据,结果也还不错,片帮的情
统计分析
0
2025-06-29
基于随机森林的回采工作面瓦斯涌出预测
引入随机森林算法构建回采工作面瓦斯涌出预测模型,研究表明该模型预测效果较好。
数据挖掘
19
2024-05-01
1302工作面煤巷掘进冲击地压控制技术优化研究
以某矿1302工作面冲击地压表现为研究背景,通过对冲击地压表现进行统计分析,确定了其发生的基本特征。根据冲击地压的主要影响因素,提出了钻孔卸压和爆破卸压两种冲击地压治理方法。在实施危险区域解决方案后,通过钻屑法监测结果分析,发现峰值应力向煤体深部转移,取得了良好的治理效果。
统计分析
17
2024-07-30
ANN采煤工作面涌水量预测与指标优化
采面涌水量预测的 ANN 模型,蛮适合做地质类数据的非线性建模,尤其是你面对变量多、分布不规律、传统方法吃力的时候。像这篇用的是三层BP 神经网络,输入层指标选得也比较靠谱,什么含水层厚度、渗透系数这些都挺关键,模型收敛也快。
用ANN这类问题最大的优势就是——你不用管公式长啥样,数据喂进去,它自己找规律。是用在涌水量预测上,还挺实用。你要是搞矿山安全、地质建模这些,可以参考下它的指标设置方式。
而且它的数据源是东欢坨矿的实际采面数据,曲线特征也得蛮细。你自己搞项目时,也可以按这个思路,先做特征提取,再喂神经网络。模型方面,三层 BP 网络够用了,别太贪心,多了容易过拟合。
要是你对 ANN
统计分析
0
2025-06-22